联系我们Contact us

医院办公室咨询热线:

024-5588-2113

  地址: 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清原镇清河路26号
  传真: 024-55882113
  Email: qyxyyywk@126.com

医院动态

返回首页-->> 新闻中心> 健康教育
 

【应急宣传】中暑会不会导致死亡?

——中暑不大意  健康有保障

17.jpg

  夏天到了气温越来越高,中暑情况发生的概率越来越高。千万不要小看中暑,重度中暑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。下面来教教大家如何预防和处理中暑。

一.中暑的定义

  中暑是在暑热季节、高温和(或)高湿环境下,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、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(或)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。根据临床表现,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、轻症中暑、重症中暑。其中重症中暑又分为热痉挛、热衰竭和热射病。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。

二.多发群体

  高温环境下作业的工人,老年人、产褥期女性、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病的患者、婴幼儿等。

三.常见症状

  高热、大汗或无汗、口渴、恶心呕吐、抽搐等。

18.jpg


四.常见病因

1.产热增加:在炎热高温季节或高温、高湿通风不良环境下劳动,防暑降温措施不足等。

2.机体散热减少:环境温度、湿度高,通风不良,汗腺功能障碍等。

3.机体热适应能力下降。 

五.主要表现

1.先兆中暑:在高温环境下,出现头痛、头晕、口渴、多汗、四肢无力发酸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动作不协调等,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。

2.轻症中暑:除上述症状外,体温往往在38℃以上,伴有面色潮红、大量出汗、皮肤灼热,或出现四肢湿冷、面色苍白、血压下降、脉搏增快等表现。

3.重症中暑:包括热痉挛、热衰竭和热射病。

(1)热痉挛是突然发生的活动中或者活动后痛性肌肉痉挛,通常发生在下肢背面的肌肉群(腓肠肌和跟腱),也可以发生在腹部。肌肉痉挛可能与严重体钠缺失(大量出汗和饮用低张液体)和过度通气有关。热痉挛也可为热射病的早期表现。

(2)热衰竭是由于大量出汗导致体液和体盐丢失过多,常发生在炎热环境中工作或者运动而没有补充足够水分的人中,也发生于不适应高温潮湿环境的人中,其征象为:大汗、极度口渴、乏力、头痛、恶心呕吐,体温高,可有明显脱水征如心动过速、直立性低血压或晕厥,无明显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表现。热衰竭可以是热痉挛和热射病的中介过程,治疗不及时,可发展为热射病。

(3)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,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,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:劳力性和非劳力性热射病。劳力性者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,多见于健康年轻疼,常见重体力劳动、体育运动(如炎热天气中长距离的跑步者)或军训时发病。高热、抽搐、昏迷、多汗或无汗、心率快,它可以迅速发生。其非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(如在热浪袭击期间生活环境中没有空调的老年人),它可以在数天之内发生。其征象为:高热(直肠温度≥41℃)、皮肤干燥(早期可以湿润),意识模糊、惊厥、甚至无反应,周围循环衰竭或休克。此外,劳力性者更易发生横纹肌溶解、急性肾衰竭、肝衰竭、DIC或多器官功能衰竭,病死率较高。

19.jpg

六、应急处置

1.搬移:迅速将患者抬到通风、阴凉、甘爽的地方,使其平卧并解开衣扣,松开或脱去衣服,如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衣服。

2.降温:患者头部可捂上冷毛巾,可用50%酒精、冰水或冷水进行全身擦浴,然后用扇或电扇吹风,加速散热。有条件的也可用降温毯给予降温。但不要快速降低患者体温,当体温降至38摄氏度以下时,要停止一切冷敷等强降温措施。

3.补水:患者仍有意识时,可给一些清凉饮料,在补充水分时,可加入少量盐或小苏打水。但千万不可急于补充大量水分,否则,会引起呕吐、腹痛、恶心等症状

4.促醒:病人若已失去知觉,可指掐人中、合谷等穴,使其苏醒。若呼吸停止,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。 

5.呼救:如患者病情较重应立即送往医院或者拨打120急救电话。

20.jpg

七.预防措施

1.避免暴露:尽量不要在烈日下出行,如果出门做好防晒措施。尽量不要在高温高热的环境下工作。

2.注意补水: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,因为口渴已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。最理想的是根据气温的高低,每天喝1.5至2升水。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,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。

3.合理饮食:夏天宜食用的蔬菜,如生菜、黄瓜、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;新鲜水果如桃子、杏、西瓜、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%至90%,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。另外,乳制品既能补水,又能满足身体的营养的需要。

4.睡眠充足:夏天日长夜短,气温高,人体代谢旺盛,消耗也大,容易疲劳。充足的睡眠,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,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。

注:愿大家都能度过一个健康快乐的夏季。




清原满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应急办

2019年7月1日